2025年6月10日上午,清华大学实验室建设与安全发展论坛(第四期)· 仪器研发专题在理科楼D203分析中心会议室举行。会议聚焦“如何在清华内部实现跨学科、跨院系的交叉融合,围绕仪器研发开展集成创新”这一核心主题。通过人文历史案例与理工科实践分享,达成以制度化建设推动资源整合、实现自主研发突破的共识。实验室处处长王玉军、副处长屠中华、方驰,分析中心副主任周群、党支部书记何彦和有机分析平台主管杨海军等出席,来自北京科技大学和清华各院系的20余名代表参与讨论。

图1 王玉军处长发言、游战洪老师作报告、杨海军老师作报告
实验室处王玉军处长首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会议背景。他指出,目前国内高校仪器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国产化率较低。清华大学在高端仪器研制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整体发展还需要提升。当前,国家正在加大对高端仪器研发的投入,学校对此高度重视,我们拥有优秀的人才队伍,这是推动仪器设备国产化的重要力量,应当在高端仪器研发方面奋起直追,努力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会议特别邀请了图书馆游战洪老师从人文角度分享观点。他以“甲午战争”为例,指出当时清军兵器依赖外购,导致维修困难、炮弹短缺、训练不足,最终因“买不来核心技术”而惨败。这一历史教训深刻印证了“科学仪器必须自主研发”的道理。游战洪老师还重点介绍了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发展历程。1958年至1964年间,清华大学建设屏蔽试验堆,各个院系积极参与,锻炼出了200余人的科研队伍。他们系统地掌握了研究、设计与运行原子反应堆的经验。这种部分多次实验、总体一次成功的工程技术开发方法,为今天的跨学科合作提供了重要借鉴。
分析中心有机分析平台主管杨海军作为本次论坛的召集人,作了题为《跨学科、理工交叉的创新体系建设——磁共振仪器关键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的主题分享。杨老师介绍了分析中心磁共振实验室与国产仪器设备厂家长期合作,通过技术人员和学生的使用反馈持续改进,促进了仪器性能的提升和界面的优化,使得几家国产设备在国内市场的份额、认同程度、口碑都逐渐上升,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支持国产、“波谱当自强”。杨老师还分享了分析中心牵头与材料学院、加工中心等单位合作,在固体核磁耗材、超低温系统及魔角旋转探头等关键部件上取得的自主研发进展。这些实践有效降低了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并为后续深度攻关积累了经验。

图2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环节,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教授邓世清,材料学院物质科学实验中心高工席小庆,训练中心机械制造实验室主任梁雄,电机系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毕大强,生物医学测试中心冯倩倩、孙悦、崔立虹,分析中心周群、何彦、朱奕颖等老师开展了深入的交流。材料学院席小庆老师分享了与杨海军老师在固体核磁转子陶瓷材料研发中合作的故事,凸显了精密加工与材料科学交叉的必要性。训练中心梁熊老师则回顾了与分析中心在耗材研发方面的长期合作基础,指出“愿意做”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创新突破的关键。毕大强表示,创新需要制度支撑,而非仅靠情怀。对比核研院建设时期的国家统筹模式,当下应建立“供需对接机制”、成立校级“维修中心”(Repair Center),以制度化方式推动长期合作。分析中心朱奕颖老师提出,研发自主化不应仅限于大型设备,也应关注国产试剂、特别是生物试剂等基础支撑领域。北京科技大学邓世清教授对清华实验技术团队的研发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整个讨论热烈而富有建设性,凝聚了以制度化建设推动跨学科集成创新的共识。

图3 圆桌讨论和交流剪影
本次会议达成重要共识:单一个体的能力有限,唯有通过跨学科融合,将分散的优势资源整合,才能实现重大创新突破。从历史经验到当下实践,清华大学已具备交叉创新的基础,而此次会议标志着创新模式从“自发探索”转向“制度化推进”。王玉军表示,学校将以“实验创新基金”为抓手,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并计划构建专项技术队伍,推动清华实验技术队伍品牌建设。在学校的统筹与各院系的协同下,这一创新开端将逐步成型,为清华在重大科学仪器领域的自主研发注入持续动力。

图4 论坛参与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