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 李景虹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当前和未来影响深远的确定性趋势。在这轮人工智能浪潮中,中国发展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建议加快制订人工智能促进法,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人工智能向造福于民的方向发展。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研究发展,早在2017年就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面对大语言模型的快速发展,网信部门出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已超过200个。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数据安全和跨境流通。然而,在调研中发现,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还存在明显分歧,如无人驾驶出租车事件引发的舆论、对传统就业的冲击、非法滥用和技术失控风险的担忧等,制约了技术探索和产业发展。从全球范围看,欧盟率先推出和实施《人工智能法》,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市场准入规则,掌握着治理规则的主导权。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探索促进AI发展的立法实践。
人工智能促进法应立足于发展,结合最小化的包容性审慎监管规则,为社会各界提供最大程度的确定性和明确的预期。应聚焦六个方面:促进有效应用、普惠服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包括尖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就业保障(包括扩大职业教育和全民通识教育)、国际合作。
人工智能促进法应面向长远发展和当前突出问题,着力破解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认知不足、法律法规和政策协调滞后、优质数据供给和保障不足、版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及必要的豁免规则等基础性问题。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加强普及教育和宣传,推动全社会深化理解人工智能,为技术进步和迈向数智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清华新闻网3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