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4日上午,由清华大学实验室管理处主办、分析中心有机分析平台磁共振实验室承办的“清华大学第四十二次实验技术队伍提升计划培训交流会”在理科楼会议室举行。会议主题为“磁共振分析现状与前沿”,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线下13人、线上63人参加。
实验室管理处实验室建设办方驰老师介绍了会议组织情况,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校内外老师的交流合作,提升实验技术人员技术能力。分析中心杨海军高工牵头组织并主持了会议。
交流会的三位主讲人是杨海军、薛毅和向俊峰老师,三位老师分别作了《磁共振分析方法和应用》、《液态核磁共振在结构生物学中的应用》和《核磁共振提供的8类信息以及核磁增强灵敏度技术简介》的精彩报告。本次会议摘要及报告人简介如下:
杨海军《磁共振分析方法和应用》
报告内容:本报告从磁共振的发展历史讲起,主要阐明其关键原理和主要应用。磁共振分为核磁共振和电子顺磁共振,核磁共振分为频域谱的高场核磁和时域谱的低场核磁,电子顺磁共振按照激发方式分为连续波顺磁和脉冲顺磁。分别介绍这些磁共振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同时,还讲解我们在自主研发方面的一些工作,并结合谱图解析,讲了几个有趣的故事,期望打破各个磁共振方法之间的壁垒,使得大家对各种磁共振方法的本质有更为清楚的认识,为方法的更好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报告人简介:杨海军,博士,高工,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波谱分会理事长。1994年至2011年先后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和化学系分获工学学士、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长期致力于开发磁共振新技术和展开其在有机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在国产磁共振仪器应用推广方面展开工作。五次获得“清华大学实验室创新基金”资助,主持并参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1部,已经授权专利9项。
薛毅《液态核磁共振在结构生物学中的应用》
报告内容:核磁共振技术是结构生物学研究的三大手段之一,是探索生物大分子在溶液状态下的三维结构和构象变化的强有力工具,特别是在研究含有较多柔性区域的生物大分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核磁共振在结构生物学中的典型应用包括:解析蛋白质、核酸、多肽等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在溶液状态下的三维结构;表征生物大分子在各种时间尺度下构象的动态变化;获取生物大分子和配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开展靶向生物大分子的药物筛选;分析多糖、纤维素、脂肪酸以及其他复杂的小分子。这里我们简要介绍生物大分子液态核磁共振的发展现状和前沿进展,以及依托我们清华大学蛋白质研究技术中心核磁平台所开展的科学研究。
报告人简介:薛毅博士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副教授和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并兼任清华大学蛋白质研究技术中心核磁平台的主管。薛博士在1997年和2003年分别在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系和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9年在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普渡大学、密歇根大学和杜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16年入职清华大学。薛毅博士的研究兴趣是运用液态核磁共振技术和计算生物学方法来研究非编码RNA和固有无序蛋白的结构和动态特性。
向俊锋《核磁共振提供的8类信息以及核磁增强灵敏度技术简介》
报告内容:核磁共振技术作为少数的能够同时为体相液态、固态物质提供原子级分辨、结构动态或结构-功能/性能关系的技术之一。报告主要介绍核磁技术提供的元素种类、化学位移、耦合常数、积分、弛豫、空间距离、动态结构以及分子尺寸等信息,方便研究人员更好应用核磁信息,高效创新分子构建。同时也对最新的一些增强核磁灵敏度的技术做了简介。
报告人简介:向俊锋,博士,研究员级高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核磁实验室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北京市分析测试协会波谱分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利用核磁共振开展有机分子结构解析以及相互作用研究。入选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曾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二和三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导的“一种高压原位核磁样品检测装置的研制”入选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研仪器案例库一类优秀案例。2023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
报告视频回放可在公众号“THU磁共振实验室”观看。